2021年10月23-2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委会指导,华大基因主办的“精准防治 普惠可及——首届肿瘤组学空间站峰会(COSS,Cancer Omics Space station Summit)”在北京、上海两地联动召开,多平台线上直播。此次峰会汇聚数位院士、70+肿瘤领域专家学者,200+肿瘤防控生态从业者及多家健康垂直媒体,分设4大专场,聚焦肿瘤精准防治,展开多组学多学科探讨。
肿瘤防治,早诊早治是关键一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通过早诊早治,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基于此,本次峰会在10月23日下午特设“肿瘤防控专场”,业界顶尖专家、互联网医疗和保险行业大咖、主流媒体齐聚,围绕中国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现状、肿瘤“筛诊保治”防控体系建设两大方向,以主旨报告、圆桌讨论等多元形式,通过专家深度研讨、行业跨界对话,共同推动癌症早诊早治,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潘凯枫教授担任主持人,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邢金良教授进行总结陈词。
顶尖专家阵容 多维度解读癌症“早筛早诊早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为本次肿瘤防控专场致辞。樊代明院士强调要关注肿瘤早筛,增进群众福祉。他指出,未来对于肿瘤学发展的评估绝对不是达到了怎样的科技高度而是患者的感受如何,“精准防治是要有针对性的防治,要以提高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作为标准,这才是我们精准防治的目标”,疾病的整合诊治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所以要组建中国肿瘤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的整合诊治方案,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整合诊治效果。
樊代明院士致辞
“早筛、早诊、早治”的三早政策已经成为了健康中国行的防癌工作主旋律。在主旨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从癌症防控的政策导向、多组学分子检测技术在癌症早筛早诊中的探索、肠癌民生筛查项目实施、“预防-筛查-早诊”的肿瘤防治策略、消化道肿瘤精准筛查体系建设和肿瘤筛查卫生经济学等维度,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
华大数极CTO汪宇盈博士分享了华大基因将多组学分子检测技术应用于中国高发癌症诊断和筛查时取得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汪宇盈博士表示,多组学技术可以为癌症早诊和筛查提供创新路径,而华大基因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为中国高发癌种的早筛早诊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先后推出了华常康®无创肠癌基因检测、华甘宁®无创肝癌基因检测这类聚焦重点癌种的产品。汪宇盈博士还分享了最新的基于靶向甲基化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消化系统五癌联检及肿瘤溯源的阶段性研究数据,汪宇盈博士表示,“消化系统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内镜依从性差,影像筛查有较多的局限性,早期诊断是挑战,基于液体活检技术的多癌联检可为解决这些重点癌种早筛早诊的痛点提供创新的技术方案,目前华大基因联合多家临床中心开展的早诊技术开发阶段性研究数据展示出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未来华大也将继续进行数据积累,检测方法优化及癌种拓展。
汪宇盈博士发表主旨报告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医疗中心、胃肠外二科主任卢云教授从肠癌筛查民生应用的角度作了专题报告分享。报告显示,在卢云教授牵头,华大基因提供技术支持的青岛市结直肠癌防控项目中,肠癌筛查人数近2万人,肠镜依从性达47%,肠镜异常率高达61%。对此,卢云教授指出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在真实世界大规模人群筛查项目中表现出显著的肠道病变富集效果。针对大人群筛查项目的开展经验,他指出,“宣传程度及公众的健康认知水平影响项目的顺利开展和随访管理,智能化网格化的筛查系统和模式起到了非常好的项目支持及统筹的作用;整体项目实施需要医院、政府部门和创新技术方案提供方的通力合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教授指出落实预防筛查早诊,是最有效的肿瘤防治策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消化道肿瘤5年生存率上的差距较大,而研究发现美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53%归因于筛查,35%归因于癌症预防和早诊早治,先进治疗设备和技术归因占比仅1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变我国恶性肿瘤高发、早诊率低、治疗效果差,癌症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很重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邓昆教授针对消化道肿瘤精准筛查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享。他指出,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癌症筛查治疗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关,建立区域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中心可以更好助力筛查范围覆盖,具体而言,在三级医院建立筛查中心,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手段,同时搭建“筛诊治”闭环体系的模式,更好地完善肿瘤精准筛查体系的建设。据介绍,重庆市消化系统肿瘤精准筛查体系共有4家筛查中心、16家早筛监测点,目前已完成肠癌筛查约8500例。
邓昆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部主任王海银教授从公共卫生经济学的视角,分享了肿瘤筛查的价值。王海银教授指出,高发癌症筛查能带来显著的公共卫生经济价值。在肠癌筛查的方式选择上,相较于传统的问卷、隐血初筛方式,粪便DNA检测技术表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以华大基因支持开展的肠癌防控惠民项目为例,截止目前,在全国12省13城15个项目实逾10万筛查人数的阶段性随访结果中,检测阳性率约为6.1%,整体肠镜异常率达到63.3%,可以较好地富集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目前,针对阶段性随访数据进行初步的卫生经济学测算提示了较好的成本效益比,这些工作可以为后续早诊早治项目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跨界联动探讨 助力癌症防控关口前移
在国家“三早”政策下,不仅有国家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开展、消化道精准筛查区域中心建设等切实有效的癌症防控措施,还有企业创新力量的技术赋能。然而,在各方利好之下,肿瘤防控建设还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助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快速推进?
为此,肿瘤防控专场特设了圆桌讨论环节。参与圆桌讨论有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万青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内二科主任陈小兵教授等专家学者及前海再保险副院长朱爱华先生、泰康在线业务负责人刘学先生、京东集团-京东健康消费医疗总监孙海剑先生等保险和垂直医疗企业。圆桌主持人为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研究院韩林涛院长和华大基因肿瘤防控产品总监李彦涛先生。
圆桌讨论环节
现场专家学者共同围绕“筛诊保治”四位一体肿瘤防控建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深度剖析各环节的痛点与对策。陈万青教授率先通过我国癌症负担现状、中美癌症数据对比等剖析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不足之处。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每年升高3.9%,死亡率每年升高2.5%,而美国却呈双下降趋势,早筛早诊未能普及是造成中美差异的重要原因。并指出早筛早诊未能普及的根本在于缺乏筛诊治全流程管理、肿瘤诊治技术不规范、民众防癌意识缺乏、肿瘤医疗付费体系不完善等。
对于陈万青教授抛出的问题,各专家立足自身专长领域,纷纷献智献策。王锡山教授从肠癌防控的角度,分享了覆盖结直肠癌“防筛诊治护管”全链条的策略与思考。他提出,推动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形成合力。“国家要强化‘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策略且要大力推广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社会层面应充分发挥各协会、学会的带头作用,制定全国范围的疾病诊疗标准,而‘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应该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做好预防。”
肿瘤防治,意在术先。肿瘤三级防控策略中,一级预防是减少治病因素,二级预防是癌症早筛、早诊、早治,而一、二级预防中个人意识的提升很重要。作为“中原肿瘤科普第一人”,陈小兵教授指出中国式癌症观认为“得了癌症等于死亡”,恐癌之余,我国癌症防治形势也不容乐观,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即对癌症的预防和康复重视不够、行动不够。陈小兵教授强调,“恐癌之心不可有,防癌之心不可无”,通过科普改变癌症认知很关键。“癌来癌去预防第一”,一级预防仍然是重中之重,我们还是要从更新观念、传播知识、改变行为做起,健康中国科普先行,科普先行重在基层,基层科普,预防为主。新时代下的肿瘤科普,要针对不同的科普受众量体裁衣、精准施策,科普渠道和形式还需多元化、时尚化,更要整合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科普力量。
会上,还有商业保险及互联网垂直医疗的嘉宾与专家学者一同就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共同助力肿瘤防治工作进行深度研讨。前海再保险朱爱华先生表示,从数据经验来看,国内保险客户的癌症发生率过高,防癌管理迫在眉睫。过去,保险更多的是针对查出重疾后赔付,结合“三早”政策,未来保险行业更应加强保险前置,推进防癌服务标准化、产品化。
泰康在线刘学先生强调,保险可链接肿瘤防治生态全闭环,从肿瘤筛查-诊断-癌前病变/癌症-治疗-康复的一系列过程中,保险均大有可为,比如假阴性赔付、转诊交通住宿费用、复检费用、治疗和康复费用等。
京东健康孙海剑先生表示,推动癌症关口前移,需要充分发挥临床与居家两个场景的优势,京东健康通过互联网医院、消费者教育等途径,将华大基因的癌症早筛基因检测产品全方位触达C端、B端和G端等渠道受众,有助于更好实现“精准防治,普惠可及”的癌症防控愿景。
现场,学术与商业的融合探讨,互联网和创新技术的资源整合,环环相扣、越辩越明、精彩纷呈。
癌症早筛早诊是最经济、有效的癌症防治策略,全面推动关口前移依然任重道远。此次华大基因主办的“首届肿瘤组学空间站峰会·肿瘤防控专场”为专家学者和创新企业搭建了高度互融的舞台,通过专家学者齐集的“国家队”和创新企业的深度研讨,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癌症早诊早治,加快肿瘤防控的步伐,守护国人的生命健康。在迈向“全民早筛早诊”的路上,目之所及,未来不远。